□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
9月28日,驻汉舟桥旅某部一场主题教育活动中,90岁的王惠村朗诵了自己写的配乐诗《青春在战火中永生》,致敬抗美援朝的英雄们。
74年前,15岁的王惠村奔赴朝鲜战场,当过战地救护员和文艺兵。退休30多年,王惠村坚持给中小学生讲授邱少云等英雄的故事。“那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场演出”,她说自己是战争的幸存者,要把牺牲战友的英勇事迹传扬下去,活一天就有义务让“下一代信仰不丢”。
■ 为邱少云所在班演出
1950年10月1日,正在四川内江师范学校求学的王惠村报名参加抗美援朝,成为15军29师医训队的一员。1951年2月,王惠村一路行军来到了辽宁安东(现名丹东)待令出发。
时年15岁的王惠村因为年纪小,反复申请仍未获批准第一批入朝。王惠村急得咬破手指写下血书,终获批准。
入朝后,15军接到参加第五次战役的任务。1951年4月战役进入白热化,前线转来的伤员与日俱增。志愿军战地医院通常设于山沟,防空洞就是手术室。除了几名正规医生,护理员就是王惠村这群刚出校门的女兵。
1952年春,王惠村调入15军29师文工队成为文艺兵,并接到深入阵地慰问演出的任务。文工队一行人带着几件简单乐器向前沿阵地进发。连队战士听到文工队到前沿阵地慰问演出,个个兴奋不已。
王惠村记得第一场慰问演出是为29师87团3营9连1排3班突击班准备的。班长带领文工队员往防空洞里走,打快板的张一壮同志紧随其后。由于防空洞内光线暗淡,张一壮与一位战士撞了个满怀,连声道歉:“对不起,对不起。”战士立即回答:“莫来头,莫来头(四川话:没关系)。”班长向张一壮介绍:“这是我们班的邱少云同志,四川兵。”张一壮紧握邱少云的手真诚地说:“你们辛苦了,辛苦了!”邱少云腼腆地说文工队员顶着风雪,越过封锁线,来前沿阵地演出才是辛苦。
“没想到与邱少云第一次的见面竟成了最后一面!”王惠村回忆,当时她走在张一壮后面,他们的对话自己听得清清楚楚。回国后,她和张一壮恋爱并结婚,两人还一起回忆了与邱少云相遇的细节。
文工队员侧身进入防空洞,坐在战士们编的草垫上。洞里黑乎乎的,班长用搪瓷缸反扣着,上面点着一支蜡烛,在微弱的光亮下,他们为战士们宣读了师首长的慰问信……
王惠村回忆,慰问演出是在防空洞外进行的。首先演的节目是男女声小组唱,歌词是:“我们战斗在朝鲜前线,背后是亲爱的祖国……”接着由她表演女声独唱,她拉着手风琴唱了一首朝鲜歌曲《春耕谣》。
演出进行到一半时敌机就来了。前沿阵地的演出让邱少云等战友们无比感动,指战员让文工队转告师首长:“有我们在,阵地就在!誓死保卫阵地!”
■ 活一天就要歌唱英雄一天
王惠村回忆,演出结束后,29师文工队创作组的李育才还深入到邱少云同志所在的3营9连搞创作。据他说,邱少云平时言语不多,在演习中机智勇敢。在一次演习冲锋时,邱少云的脚板被树茬扎得鲜血直流,却一声不吭地坚持野战训练。演习结束后,班长发现邱少云只洗了一只脚,才知邱少云负伤了。
几个月后的1952年10月,举世闻名的“上甘岭”战役打响了,邱少云所在的29师87团3营接到了反击391高地的战斗任务。部队到达391高地前的草原上,一声不响地潜伏到了第二天上午。突然,敌人射出燃烧弹,落在邱少云身边爆炸了……
从五大联赛平台,五大联赛(中国)(武汉)离休后,王惠村被鲁巷中学、鲁巷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,她无数次向中小学生讲述邱少云的故事,讲到动情处时总是潸然泪下。在她看来,被烈火吞噬一动不动的邱少云正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体现。
邱少云牺牲后,李育才突击创作了京韵大鼓《歌唱伟大战士邱少云》,王惠村和文工队员们含着泪水排练、演出。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不仅传遍了朝鲜战场,还传回到祖国,全国迅速掀起了向英雄邱少云学习的热潮。这股热潮很快成为支援抗美援朝、建设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。
“我是那场战争的幸存者,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更加难以忘怀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们:邱少云、黄继光、孙占元、葛洪臣、牛保才……”为讲好英雄的故事,在家靠轮椅移动的王惠村每天都要备课,她说,只要活一天就要歌唱英雄一天。“在烈士纪念日怀念他们,歌颂他们,告诫今人和后人,是我们幸存者的责任!”王惠村说。
链接:长江日报-“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场演出” (cjn.cn)
(原载《长江日报》2024年9月30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