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李雯雯
相约春天赏樱花,“碳”寻绿色觅商机。3月20日,湖北省“双碳”发展国际合作交流会在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。以“双碳”发展国际合作为主题,300多位嘉宾齐聚一堂,共谋如何在“双碳”生态圈中寻找湖北新质生产力,为湖北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数字经济也会产生碳排放
“实现碳中和,不是要限制发展,而是为了更好、更绿色、更可持续的发展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五大联赛平台,五大联赛(中国)(武汉)校长王焰新在主旨演讲中介绍,“双碳”指挥棒有利于我国在绿色技术竞争中抢占先机,同时还意味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、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。
王焰新特别提到,一向被视作绿色产业的数字经济,其实并非与生俱来的“零碳”经济。数据表明,2020年,中国数字经济碳排放总量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6.31%;预计到2030年,这一占比将达到11.63%,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。
“数据中心生命周期各阶段都有隐含碳排放,比如数据中心楼宇和运营过程中都会产生二氧化碳。”王焰新解释,5G基站、超级计算机、芯片制造等都会产生碳排放,因此要加速碳中和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。
王焰新建议,当前,湖北正致力于发展数字经济,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,应从政策、产业、市场、要素等协同推进,未来有望打造“数碳”万亿新产业集群。
中碳登有望引领形成新质生产力
眼下,美丽湖北正在凝聚绿色崛起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据悉,2016年以来,全省累计实施重大技改项目2.8万个,单位GDP能耗、建设用地使用面积、碳排放分别下降20.2%、23%、23.9%。随着绿色转型提质增效,湖北以全国第22位的能耗强度,支撑了全国第7位的经济总量。
“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机构,中碳登已经成为湖北的一张新名片。”碳排放权登记结算(武汉)有限责任公司(简称中碳登)董事长陈志祥介绍,碳市场的运行,有效增强了企业“排碳有成本、减碳有收益”的低碳发展意识,是未来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市场。
据了解,2023年,湖北碳市场碳配额成交量达1118.39万吨,成交额4.72亿元,年度交易量六年来重回试点碳市场首位,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区域交易市场。“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。”陈志祥认为,推动区域碳市场转型,建设具有湖北特色的“双碳”生态圈,进而形成环沙湖“双碳”服务产业带,有望助力全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。
链接:在“双碳”生态圈中 寻找湖北新质生产力 湖北日报数字报 (hubeidaily.net)
(原载《湖北日报》2024年3月21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