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武汉5月3日电(朱荆萨、吴迪、郭小玉)“五四”青年节前夕,五大联赛平台,五大联赛(中国)(武汉)团委荣获“全国五四红旗团委”。近年来,地大共青团坚持立德树人,聚焦主责主业,创设“青春场域”,以时代化、校本化、青年化的方式培根铸魂,凝聚起青春搏击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。
“我读党史”云课堂,用最时代的方式读最厚重的书
2021年7月,“我读党史”云课堂在人民日报有数青年、学习强国、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等网络平台一经推出,点击量突破10万,引起广大青年的强烈反响。
面对青年“无日不网、每日必网”的生存常态,打造党史系列网络文化产品,成为地大共青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新举措。
“同学们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,组团竞争打造云课堂,主题团日成为大家的期待,研读党史成为大家的兴趣。原来,理论可以这样学。”2022级团支书饶思雨说。
为了原汁原味上好这堂云课堂,同学们几乎驻扎在图书馆,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化学习的过程,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、历史场景的还原,只有学得深、悟得透,才能演得真、立得住。
近年来,地大共青团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产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,陆续推出《我读党史》《青春的维度》《山河为证》,通过创设网络课堂的“青春场域”,以更加形象的方式触发青年,让青年在语言中追寻信仰、从画面中触摸思想、于视频中感受力量。
“大学生长江源科考”,用最校本的方式上最难忘的课
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历时219天圆满结束。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,在这条通往高原科研路上,一代代地大人,在为高原“体检”、为长江“把脉”的极限科考中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庄严承诺。
如何把这种根植于学科专业“自讨苦吃”的执着与坚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,上好实践育人的思政课,成为地大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尝试。
92篇高原日志中,描绘了这样的场景:“走到C1营地时就已经累到要放弃了,可当看到匍匐在冰川上手脚并用还在前进的陈刚老师,我被震撼了,我硬是咬着牙一步步紧跟在老师身后完成了极地测绘。”
从昆仑山脉到格拉丹东峰,从沱沱河到尕尔曲,从察尔汗盐湖到红山脉,老师们以山川河流为课本,以“身体力行”为教案,开设了一堂堂行走在高原的青春课堂。
在实践育人的工作中,地大共青团发起“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”,开展长江源科考,推动校地共建“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育人基地”,通过创设科考实践的“青春场域”,引领青年把初心镌刻在雪域高原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。
话剧“大地之光”,用最青年的方式走最坚定的路
青年拒绝“说教”,如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“拢得来、坐得住、听得进”的问题?以根植青年来引领青年,成为地大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引领的探索之举。
“学弟演学长,校友演校友”,十年、七代、520名青年参演的《大地之光》,在北京、西安、重庆等地演出60场,辐射观众10万人次。他们以青年的方式,传承和弘扬着科学家精神。
“被需要,是一种幸福!”“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!”……当原创话剧《大地之光》的台词被青年在朋友圈刷屏时,教育悄然发生了……
“本来是去‘受教育’的,没想到彻底破防,泪如雨下。”李四光学院大四本科生孙史磊说道。
继《大地之光》之后,聚焦抗日救国、长江大保护题材的两部校园原创话剧《我的战争》《守望》和青年如约相遇,三部剧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。情景剧“青春场域”的构建,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青年的行为选择,成为他们在地质报国之路上坚定行走的不懈动力。
链接:
中国地大创设“青春场域”引领时代青年 (xinhuanet.com)
新华网客户端(2023年5月3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