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联赛平台,五大联赛(中国)

[长江日报]地大登山队登顶厄尔布鲁士峰 成功挑战第二极

发表时间:2013-07-21     点击:次     编辑:

当地时间18日凌晨,地大登山队顶着风雪出发 记者邹谨 摄 (长江日报俄罗斯厄尔布鲁士峰18日电 特派记者邹谨)顶风冒雪3个多小时,五大联赛平台,五大联赛(中国)(武汉)“7+2”登山队于当地时间18日9时06分(北京时间13时06分),成功登上海拔5642米的厄尔布鲁士峰,由本报特制的“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”的武汉精神旗帜于欧洲之巅飘扬。“挑战地球九极”迈出国门第一步,圆满成功。

地大登山队于本月13日凌晨奔赴莫斯科,16日进驻海拔3800米的厄峰突击营地。为了抓住难得的“时间窗口”,登山队果断改变原定计划,提前于18日冲顶。

4时45分,队伍乘坐雪地拖拉机由突击营地出发;5时45分,抵达海拔5000米的冲顶出发地。同行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位山友。经历了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以及每秒40米以上强风的考验,董范、陈晨、宋红、德庆欧珠、次仁旦塔等5人,于9时06分成功登顶。在欧洲之巅,地大登山队特意向武汉人民和地大师生问好,祝大家身体健康、工作顺利。

11时许,登山队副队长牛小洪也完成挑战,实现了个人第一次高海拔雪山登顶。而协助他的德庆欧珠,则在一天之内两度登顶厄峰。13时,所有队员安全返回厄峰大本营。

“挑战地球九极”(七大洲最高峰加南北两极极点)活动由五大联赛平台,五大联赛(中国)(武汉)与本报共同发起,去年已经成功登顶珠峰,厄尔布鲁士峰为第二站。地大登山队预计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,挑战非洲之巅乞力马扎罗山。

没有一座山是简单的。地大登山队的厄峰之行,再次验证了这句登山箴言。

18日成功登顶之后,队长董范教授感叹:

没有一座山是简单的。地大登山队的厄峰之行,再次验证了这句登山箴言。

18日成功登顶之后,队长董范教授感叹:“今天的冲顶,比珠峰时更难!”

10分钟,决定提前登顶

17日上午,地大登山队进行了首次雪地徒步适应。训练归来董范通报:18日全天休息调整,19日凌晨出发冲顶。再三确认,这条消息第一时间被发回武汉。

然而10分钟之后风云突变。董范再次通报:提前一天,于18日登顶。

一直陪伴地大登山队的向导娜莎解释,天气预报显示:18日前半天,厄峰峰顶地区天气晴朗,下午开始将会持续降雪。

“提前一天登顶,就是为了抓住难得的‘时间窗口’。”董范说,“登山就是这样,情况随时都会变化。”

战地早餐,“政委”亲自下厨

都是身经百战的登山精英,冲顶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。

18日凌晨3时30分,大伙儿按计划起床。登山队“政委”、地大体育课部党总支书记刘锐率先出门,她主动请缨,为大家做一顿可口的早餐。

煎鸡蛋、榨菜方便面,正宗的家乡味道赢得一片叫好,“刘政委”却不满意:“鸡蛋煎了好久都不熟,影响了口感;还是海拔高了。”

爽直的湖南小伙儿宋红胃口大开,早餐吃下了一碗方便面、两片面包、一个煎蛋、两片火腿。“心里踏实多了,冲顶没问题”。

一小时上5000米,“老马”也迷了路

4时45分,登山队全副武装,依照厄峰惯例乘坐雪地拖拉机前往海拔5000米的冲顶出发之地。向导介绍,今天有六辆雪地拖拉机运载登山者,我们是倒数第二辆。正好跟去年珠峰冲顶时的出发顺序相同,好兆头!

一路向上,巨大的轰鸣声在雪原回荡,四周一片漆黑,只有刺眼的车灯划破孤寂。风很大,刀割一般,坐在翻斗车厢里,大家拼命地裹紧羽绒服,冷啊!

突然间车子停下,而后倒车下坡。什么情况?片刻之后,雪地拖拉机转向另一条上山的道路。原来是能见度太低,让身经百战的老师傅也迷了路。

5时45分,到达目的地。强风吹得人站立不稳,漫天雪粒打在脸上,如同小石子般生疼。抢镜头时一不小心一脚踏空,积雪马上漫过膝盖。

送到这里,与队员们分别。他们向峰顶发起冲击,本报记者则与武汉电视台的两位同行原车下撤。穿了两双厚袜子,套着徒步鞋,脚仍然没有感觉。此处气温,已经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。

强风严寒,比珠峰冲顶更难

10时50分,终于接到了期待已久的电话。陈晨从海拔5000多米的厄峰山间传来消息:“9时06分,我们成功登顶,现在正往山下撤。天气太差了,冷得要命!”

13时,所有队员安全撤回突击营地。“好家伙,今天的冲顶比珠峰时更难!”见面头一句话,董范这样说。

最大的困难是强风,风速超过每秒40米。“风一刮过来,我们就赶紧蹲下来,生怕被吹跑了。牛小洪老师更恐怖,因为只拿着雪杖,一起风他就趴在地上。”队员宋红说,“旁边就有一个女登山者,被风吹得滚出好几米,太危险了。”

“在珠峰,如果有这么大的风,肯定是不能行军的。”曾经四度登顶珠峰的队员德庆欧珠说。

登山队的另外一个敌人是严寒。由于预报中的晴朗天气并未出现,整个登山途中一直没有太阳,气温便始终处于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极端状态。“想方便一下都不敢尝试,只能憋住。”安全回营,先抢厕所。

回营三件事,换衣服敷面膜睡大觉

满面风霜地撤回营地,队员们憔悴的样子令人心疼。队长董范一到俄罗斯就犯了牙疼,有时候晚上疼得忍不住,就偷偷地叫唤。问他状态如何,这位52岁的武汉男人一脸笑容:“别担心,除了有些头疼,其他还行。”

倒霉的陈晨,又一次在例假期间登顶。此前两天,她一直发着低烧,晚上睡不好觉。“现在登完顶了,好好睡一觉,啥事儿都没有了。”

不过在睡觉之前,先得换下湿透的内衣。“登山的时候,外头是风吹得冷,里头是汗湿得冷。内外夹攻。”董范乐呵呵地说。

与以前的登山不同,这一回队员们还享受了特殊的待遇。“政委”刘锐把自己的面膜一人发了一张,“睡前敷一下,起来就焕然一新”。包括老董在内,一众男队员欣然接受。

老牛的“处女登”

“不登顶的登山家”——这是本报记者赠给地大登山队副队长牛小洪的绰号。

这位45岁的汉子,多年来一直担任着地大登山队后勤大管家的角色,几次登山活动,都阴差阳错地与登顶无缘。表面上看,老牛对于这个称呼似乎甘之如饴,但在平静背后,却始终等待着属于他的登顶机会。厄峰之行,机会终于来了。

自打到了俄罗斯,一直劝老牛:四十好几的人,别那么拼,安全第一。他总是淡淡地笑着,不怎么反驳,但明显可以感受到他的坚持。18日凌晨出发之前,把一面武汉精神的旗子塞进老牛的衣兜:这面旗去年上过珠峰,会保佑你的。老牛笑笑,紧紧地握手。

10时多,陈晨从山上打回电话:5人已登顶,老牛还在冲。心一下子悬起来。12时许,老牛坐着雪地摩托车,突突突地下了山,出现在大家面前。“老邹,我登上去了!”

俄罗斯美女向导娜莎走了过来,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。大伙儿一阵哄笑,老牛很不好意思,脸涨得通红。

去年的珠峰之行,我曾经因为向老牛多申请了半个小时,幸运完成了海拔5800米的中间营地挑战。今日老牛也学了这一招,在峰顶前的最后一道陡坡,他成功地说服了已准备放弃的当地向导,最终完成了自己的“处女登”。

牛小洪说,要感谢的还有德庆欧珠。这位藏族小伙子,在登顶之后的下撤途中毅然折返,为老牛当起了向导,其本人则完成了一天之内的二次登顶。这就是战友之间的袍泽之情。

“这大概是我最后一次雪山登顶的机会,好在没有错过。”老牛疲惫的脸上,满是欣慰。

陈晨的好习惯

江夏丫头陈晨,有着典型的武汉人性格,首当其冲,就是热情。每逢登山,她总喜欢帮队友们干点儿什么。去年在珠峰,帮不少人干洗过头发,你别说,手艺真不赖。

这一回登厄尔布鲁士,又再一次让人领教了她的好习惯。昨晚做行前准备,她一个劲儿地扯着德庆,要帮其剪指甲:“你右手的指甲自个儿不好剪吧,我帮你,不要任何好处。真的。”

无奈之下,德庆“就范”。此情此景,哪里逃得过本报记者的法眼,端起相机留下“证据”。

德庆一边大叫着“别拍”,一边扯起羽绒服帽子,遮住自己的脸:“这张照片,千万别被我的女朋友看到了。”众人大乐。

不出声的“好肉垫”

10多辆雪地拖拉机,是厄峰突击营地一道独特的风景。它们的主要功能,是运送登山者至高海拔山区。18日登顶,地大登山队也提前预定了一辆。

车斗是敞开式的,跟拖拉机一个样。出发时山势一路向上,非常陡峭,大家便在车尾挤作一团。左右两边摆尾的分别是董范和德庆,被压在最下面,成了“肉垫”。

德庆一开始的表现不错,不出声、默默承受。行至一半,面对旦塔与本报记者的故意挤压,他在沉默中爆发,果断反击。此种行为,遭到大家的“指责”:做“肉垫”,要有做“肉垫”的觉悟;看看董老师,还不是被挤在最下面,别人怎么一言不发。德庆大惭。

(转自地大之声)

最新动态